登录 退出
当前位置:
厚植秦巴生态底蕴 加快绿色循环发展——陕西省汉中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案例
2022-11-23 09:27
来源: 汉中市生态环境局 访问量:
打印

    近年来,汉中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部署,紧扣“绿色循环•汉风古韵”总定位,积极践行“两山”理念,狠抓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生态优势,不断增强区域生态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质量”的有机融合。

    优化生态布局,精准战略导向
    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汉中优化布局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从源头上将发展纳入绿色可持续轨道。

    精准定位,擘画蓝图
    始终把保护好以秦岭、巴山、汉江、嘉陵江为代表的“青山绿水”作为第一政治要务,坚持以“四个在汉中”城市品牌为抓手,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严密防控生态环境风险,有力地推进各项工作的长足发展。坚持生态立市,扎实推进省级生态文明建设,成为陕西省首家通过技术评估的城市。“绿色循环•汉风古韵”被确定为汉中“十四五”发展战略定位,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被写入汉中市十四五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更加清晰。

    加强领导,完善机制
    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汉中市生态文明委员会、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秦巴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等专职机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高规格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碳达峰保障机制逐步完善。建立生态环境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并逐年增长,持续提升环境治理能力。推动将秦岭和巴山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将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纳入年度综合考核负面清单,坚持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科学设计,规划引领
    在全省率先制定《汉中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出台《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方案》,编制实施《汉中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从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环境风险防控4个方面设定23项指标,指导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修编《汉中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出台《秦岭污染防治专项规划》《秦岭生物多样保护专项规划》,以及涉秦岭9县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及分区保护详图,建立“1+9”秦岭保护规划体系,为全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基本遵循。

    着眼系统治理,厚植生态优势
    汉中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全面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厚植绿色发展的基础和优势。汉中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顺利通过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技术评估。西乡县、留坝县、宁强县、城固县、镇巴县成功创建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留坝县、佛坪县、宁强县被命名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严监管多元共治,生态本底持续提升
    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加大执法力度,从严查处各类违法行为,打造生态环保最严执法城市。建立“三线一单”分区管控体系,构建天地一体的网格化监管模式,严把重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准入关口,坚决杜绝“两高”项目落地。完善市级环保法规标准体系和生态环境监测、通报、预警、监督机制,切实以刚性制度守护绿水青山。形成以排污许可制度为核心的“一证式”固定源排污管理体系,从源头上严格控制新增污染物排放。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被陕西省委评为优秀。

    担使命守护碧水,水环境质量全省前列
    严格落实“水十条”,推行跨界河湖联合河湖长制,扛牢“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政治责任。颁布实施环保领域首部地方性法规《汉中市汉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建成运行水污染热点网格、水功能区达标自动监控中心和5个县区秦岭水质自动监测站等涉水项目,织密了水质监测网络。全市优良水体占比达100%,陕西汉江汉中段入选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的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以铁腕守卫蓝天,空气质量总体改善
    出台《汉中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坚持用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编制“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方案,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发挥大气热点网格预警分析作用,提升科技治霾水平。2021年,全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率96.4%,空气质量持续稳定向好。

    控总量守好净土,土壤环境整体清洁
    坚持分类管控,有序推进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全市39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按照要求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和自行监测,动态更新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名录和全口径涉重金属企业清单名录,超额完成“十三五”10%的重金属减排任务。扎实开展危废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完成全市366家固废产生单位年度申报登记。严格管控危险废物、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在册登记核技术利用单位实现持证率100%。

    强整治保护青山,生态修复持续加强
    全面推行林(山)长制,设立市县镇村四级林(山)长4245名,实施营造林58.87万亩,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扎实开展“五乱”问题整治“回头看”,推行“一县一专班、一站一专组”包抓责任制。强化工程管控,高质高效推进全市10个硫铁矿治理任务。坚持“一库一策”“一矿一策”,秦岭重点保护区现有尾矿库全部清理退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3.79%,林地面积居全省前列,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培育绿色产业,加快“两山”转化
    汉中积极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利用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壮大“美丽经济”,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

    绿色循环工业迅猛崛起
    积极淘汰落后产能,聚焦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加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打造了一批绿色工厂、绿色企业、绿色园区。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加速转换新旧动能,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建成秦创原汉中科创中心等科创平台。实施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区域云计算中心等一批数字经济项目建成投用。统筹推进行政审批、国资国企、产业园区等领域改革,市县融资平台整合取得突破,组建“交投”“水投”等平台公司,“市带县”模式全省推广。

    特色生态农业蓬勃发展
    以绿色、生态、有机为方向,推动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提档升级,推进粮油、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发展壮大,构建以特色农产品、有机食品、功能食品等为支撑的绿色有机食品产业体系。“汉”字号农产品品牌建设成果丰硕。发展稻渔综合种养3.1万亩,创新生态农业理赔机制,在全省首个开展“稻渔险”和进行水产养殖品保险理赔,填补了陕西省水产养殖保险业务的空白。

    生态旅游产业彰显特色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具特色的生态山水,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在全省率先建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市, 7个县区创建为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做优做强“旅居在汉中”品牌,延展“生态+”效益。加快推进“休闲、康养”等生态旅游产品建设,打通“美丽乡村+特色自然生态产品+全域旅游”通道,推动特色民宿、“汉家乐”发展,着力增加旅游产品供给、提升优质体验。“汉中油菜花海”生态旅游形象已深入人心,“生态+旅游”产业特色彰显。

    生态产品价值加速转化
    深入实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换促进行动,挖掘生态价值,拓展转化通道。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加快实施碳达峰碳中和项目,支持“两山”资源公司市场化运作,推动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化。积极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编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方案》和《生态产品目录清单》,成立陕西首家“两山银行”,持续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加速助力项目签约落地。生态信用融资支持遍地开花,“两山资源公司”实现市县全覆盖、获银行机构授信总额达462亿元,逐步探索出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的汉中创新融资模式。